(資料圖)
在中小學校治理校園餐治理持續高壓的今天,看到河南開封聘請160名學生媽媽幫廚,很是感到欣慰。
長期以來,學校因為食堂員工工資不高,難以招到年輕的員工,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和風險。而家長群體(尤其年輕媽媽)平均年齡更低、體力精力充沛。如鄭開小學22名員工中17名為家長(77%),顯著優化了后廚團隊結構,從人的角度降低了學校食品加工的風險。
此舉是聘請學生家長幫廚,不是讓她們“自愿”參與,用愛發電。學生家長用家長和服務者的雙重身份,進入學校食堂,能夠潛心為“孩子們”服務,比聘請其他人,其責任心,細心更加可靠,同時是人形食品安全責任書,也是媽媽級的服務員,學生得到的關心照顧更周到。
家長深度參與配餐流程,實時監督食材與衛生,能夠直觀感受到學校食堂的嚴格管理,化解傳統校園食堂“黑箱”疑慮,有助于破解學生家長對校園餐的擔心,提升家長對校園餐的滿意度。媒體報道,當地家長投訴驟降90%,就是此舉帶來的好處。
對學生來說,能夠看到媽媽在學校食堂做飯,吃到媽媽菜的熟悉味道,學生就餐時獲得心理親近感,據說部分班級衍生感恩教育,意外拓展了勞動育人場景。幫廚工作時段(通常上午備餐+午間服務)契合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需求,為全職媽媽提供“校門口就業”機會,也為她們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陪伴孩子機會。
但是,我們不能就此認為此舉就能河清海晏,校園餐就此大可放心。
對家長而言,從做一家三口的飯菜,到參與標準化的食堂幫廚作業,還有一段很長的適應時期。校園餐的配餐加工,比家庭飯菜標準更嚴格:要在低油少鹽要求下,炒出口味,就有很多家長不適應;學校食堂的炒菜工具,不一定年輕媽媽能掄得起來;很多家庭的衛生習慣,在學校食堂可能就是不合格……這需要培訓學習。
對食堂管理而言,也會面臨很多挑戰。如現在湖北要求學生伙食費75%必須用在原材料上,這意味著人工成本大幅壓縮,如何保證食堂媽媽的合法權益(社保)?這需要教育部門去財政申請補貼;如優先錄用家長,會被投訴擠占社會就業機會,這需要教育部門和勞動部部門協商拿出本地政策;如學生畢業,食堂媽媽如何退出輪換等。
開封的“媽媽食堂”本質是以家校信任為紐帶、優化校園餐飲人力資源的創新實踐。其核心價值在于用 “關系型服務” 破解傳統學校后勤痛點,提升校園餐滿意度,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。無論如何,瑕不掩瑜,此舉是一個拉近家校距離的有意義嘗試,是教育治理的一種柔性補充,值得點一個大大的贊。
(圖源網絡,侵聯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