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兩岸融合發展深入推進,越來越多中國臺灣青年選擇扎根大陸,參與建設、開拓事業。來自中國臺灣的90后青年陳米薇,便是其中代表。她以企業主、制作人、演員、新媒體講師、護理人員等多重身份,展現了新時代臺青敢闖敢拼的風貌。
陳米薇表示,首次來到天津,切身感受到各方面發展的用心,在人工智慧、數字經濟、信息安全等領域的發展令人震撼。這些成果不僅是宏觀建設,更實實在在影響著生活與產業。
自2017年赴滬發展以來,陳米薇從品牌、美食探店到直播、實境節目制作,不斷調整方向,企業型態隨著市場,不斷的更新,她的網綜曾獲愛奇藝奇秀《深夜食堂》上海站的獎項,近期亦完成一部自閉癥題材的電影《星空下的鋼琴手》,用影像關注社會議題,傳遞正能量。
在天津考察期間,她對當地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印象深刻:數字出版、智慧教育、動漫園等新業態方興未艾,古文化街、意式風情區等地則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氣息,成為新的經濟亮點。
談及在天津未來規劃,她提出五大方向:
一是推動文化空間與創意結合,打造沉浸式演藝與文創專案
二是借力天津數字出版與動漫園,探索跨界內容創作
三是推進「科技+文化」融合,創新虛擬演藝作品
四是與本地媒體合作,推出紀錄片、綜藝、短視頻、短劇
五計劃與天津市臺辦及中華文化促進會天津代表處等機構協作,從天津出發,推動兩岸青年、藝術、企業交流,激發融合發展新動能
同時,她也提出三大核心使命:
第一:助力鄉村振興、關懷銀齡群體
第二:傳遞非遺文化、推動民族團結
第三:引領臺青發展、促進兩岸交流
她希望透過新媒體,讓尊老敬老與文化傳承的理念能深入人心,用正確的資訊,給兩岸年輕人有更多的遠見。
(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魏國秋老師,與陳米薇將非遺透過新IP「中國臺灣的奈個女孩」傳遞給兩岸更多年青人)
「敬重而道遠。」陳米薇說,從中國臺灣到上海,再到天津,每一步都不容易,但都是探索文化與自我的更多可能。她強調,未來將從天津起步,把兩岸文化交流做得更實,把傳統與現代結合得更緊,透過新媒體傳遞,讓更多年輕人,用正確的價值觀,看到更多文化與傳承。
提問一:
創業的身份跟當演員最大的不同?
創業和演員最大的不同我認為在于,角色定位和責任范圍。
作為演員時,更多是把焦點放在「自身表演與表現」上,如何接球與丟球,如何建立好的榜樣與作品,但成為創業者,視野就必須放大到整個團隊,公司的運營,是否能有社會貢獻。
演員專注于「如何把自己做到最好」,創業者要思考的是「如何讓整個平臺、整個團隊都能走得更遠」。這包括戰略規劃、資源整合、財務運營,每一個伙伴的發展,以及可以為社會和國家做些什么。
提問二:
跨界在兩岸發展,創業在上海、從藝人、到制作人、到榮獲愛奇藝奇秀【深夜食堂】獎項,現在到了天津,這一路的心路歷程分享?
和很多人一樣,我也曾住過沒有窗的8坪小套房,孤單地過年和生日,經歷過沒有資格生病的日子,遭遇投資詐騙,現實與實力不匹配的無力感,當資源不足時,常常碰壁,也體會過被物化的意難平。但這些經歷,反而鍛煉了面對挑戰的韌性。
其實,當我們以為一切平靜時,往往只是更大的浪潮即將到來。就像「乘風破浪的姐姐」這個節目的名字,提醒我們要勇敢去迎接新的挑戰。我母校華岡藝校的一位學姐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她因甜心教主愛你專輯走紅,在忙碌中保持自律,隨時準備迎接下一個機會。今天她再度開啟新篇章,成為許多人心中鼓掌的榜樣。
我想分享的是:無論身處哪個產業、哪個年齡階段,都是最好的過程。因為未知,我們才有期待,才有機會去突破。最重要的是保有彈性,守住初心,不逃避課題。即便遇到挫折,也不要把自己當受害者,而是把選擇走成最正確的決定。當你的能量充滿力量時,你會吸引到勢均力敵的伙伴,也能汲取更多智者的力量,走得更遠。
(圖自陳米薇微博與周星馳御用配音演員石班瑜老師)
提問三:
在國內創業的甘苦談?未來計劃在國內創業的夢想藍圖是?
最大的感受就是「機遇與挑戰并存」。
市場規模龐大,平臺與產業鏈完整,給創新者很多發揮的空間;但同時,競爭也十分激烈,需要有長遠的眼光、堅持與持續的學習。這些過程雖然辛苦,但也讓我不斷成長。
未來,我希望把事業方向放在兩岸共贏的定位上。一方面,搭建更多平臺,幫助中國臺灣企業有更多發展的機會;另一方面透過新媒體、電商與IP運營,把優質的內容與產品帶向更大的市場。
最重要的是,這不只是企業的成長,而是能夠回饋國家與社會,不論是助力鄉村振興、傳遞文化價值,還是推動兩岸青年交流,希望借由自己的努力,讓創業成果能真正服務大眾,創造更大的就業機會,傳遞文化傳承的精神,讓新媒體產業帶來更長遠的價值。
(圖自抖音小紅書中國臺灣的奈個女孩)
提問四:
據媒體報導,天津政府在經貿領域,今年1至7月,天津對上合國家進出口額達到533.7億元,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11.3%,同比增長了5.2%。此外天津已在俄羅斯、哈薩克、塔吉克、烏茲別克、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柬埔寨、埃及等上合組織國家建設了10個魯班工坊,致力于提升相關國家青年技能水準與就業能力。以臺青女企業家角色,未來可以怎樣去提升天津與中國臺灣這邊的文化交流與市場藍圖,創造雙贏?
從媒體報導可以看出,天津近年在經貿領域的成長非常亮眼。今年1至7月,天津對上合組織國家的進出口額就達到533.7億元,占全市總額的11.3%,同比增長5.2%。同時,天津也在多個國家建設了魯班工坊,推動當地青年技能培養與就業。作為臺青女企業家,我認為未來可以從文化交流,與市場合作兩方面入手,創造雙贏。
第一,文化交流。
我會以影視、新媒體的專長,把天津的非遺文化、文藝創作、城市景點、美食特色,制作成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短視頻與IP內容,推動兩岸青年共同參與,既傳承文化,也增進互動。這樣的方式,也能與文旅局、文化單位合作,提升城市的國際形象。
第二,市場藍圖。
依托天津在港口、數字經濟與跨境電商的優勢,可以建立「兩岸青年創意+產品孵化平臺」,幫助中小企業、優質品牌與特色文創產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。同時,也讓大陸的產業資源與市場機會對接中國臺灣青年,真正形成「兩岸共贏」的格局。
對我而言在天津的藍圖,不僅是做內容與商業,而是希望成為一座橋梁,讓臺青和各產業企業,能夠從這里走向更大的舞臺,并把成果回饋社會與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