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)
如今,勝利油田現河采油廠正圍繞“電”的深刻變革,悄然重塑老油田的生產格局。面對能耗基數龐大、設備老化等諸多難題,該廠以“三大計劃”為統領,在節電增效的戰場上打出了一套“組合拳”,不僅實現噸油耗電指標三年連降,今年上半年用電同比減少635萬千瓦時。
在工藝研究所,技術人員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上跳動的12項用電參數。“這是我們的電泵效能動態評價模型,能夠實時監測電流、泵效、沉沒度等關鍵指標,48小時內就能精準找出‘三高井’。”工藝研究所所長石明明說。
通過這套“智能診斷系統”,現河采油廠創新實施“關停—轉抽—調參”三級處置機制:對于日耗電超2000度的低效電泵井,采取強制關停或轉抽措施;含水超過98%的“水井”,實施智能間抽;低效井則量身定制“一井一策”的根治方案。
樂安采油管理區的22口稠油井智能調參系統,正爭分奪秒地運行著。依托分時電價政策,系統在谷期會自動將沖次提高20%,峰期則降低負荷,單井每月可節電1303度;15口井的井筒電加熱設備裝上“空調式”調功裝置,能夠根據油溫實時調整功率,每月節省電費3864元。
“谷期電價低就讓油井‘多干活’,峰期電價高就讓設備‘巧干活’。”管理區經理劉凱介紹,通過這種“柔性生產”模式,谷期用電占比從47.8%提升至52.2%,度電成本下降了1.8%。
在河106區塊,技術人員運用“立體耦合”技術為油藏“舒筋活絡”。針對斷塊油藏驅替不均的問題,他們實施166井次“補方向+調流線”措施,部署23口加密井及7 組調驅,累計壓減無效產液量37萬噸,增油5.02萬噸,年節約電費達1100萬元。“過去依靠‘大水漫灌’來換取產量,現在每一滴液都要算清能效賬。”生產管理部副經理楊文輝的話語中透著轉變的決心。
井場上光伏板與抽油機交相輝映,構成了一幅綠色發展的畫卷。25.5兆瓦光伏電站年發電量達3000萬千瓦時,相當于年節約標煤3870噸;1290千瓦地熱項目和241千瓦光熱裝置,為偏遠井站提供著清潔熱源,年節約電力100萬千瓦時。
當前,現河采油廠正全力打造“光伏+地熱+智能電網”多能互補體系。史深100地熱替代項目投運后,年節氣170萬立方米,減排二氧化碳超萬噸。電網升級為節能裝上了“加速器”,44條線路完成本質化改造,故障率三年下降71%;211套電力故障定位裝置和155臺智能終端,讓故障定位時間從小時級縮至分鐘級,2024年減少原油損失781噸。
此外,“設備用電健康檔案”系統每天篩查30口高耗井,通過“日督周導月考核”機制,倒逼基層單位提升節電意識,年度綜合維護成本同比降低18%。
“從‘粗放用電’到‘精準智控’,從‘剛性節電’到‘柔性優電’,蛻變背后是‘油藏經營+能效管控’的深度融合,是技術創新與管理升級的雙輪驅動。”現河采油廠廠長魏勇舟認為,當每一度電被賦予“油的價值”,當每一項措施指向“綠色效益”,采油廠將以“電”為筆,在高質量發展的答卷上書寫著能源企業的責任與擔當。(大眾新聞記者 顧松 通訊員 張歡歡)